新加坡教育网

IBDP中文A语言与文学备考攻略

2022-09-06 10:19    阅读量:1073

  拿到IBDP中文A语言与文学(SL)Paper1试卷之后怎么做?这里提供一种方式给大家参考。

  过程五步走:

  1. 利用读题时间做出简单判断,初步确定自己要选哪一篇选文。

  2. 确定好选文之后,仔细阅读引导题,并且划出重点。

  3. 细读文本,判断体裁,边读边做标注。结合对选文文体特征的认识,标注出起承转合的句子,以及选文所运用的技巧,还要标注出体现作者情感立场的字词句。

  4. 注意不要漏掉文后可能会标注的作者、媒体,如果有视觉材料,要思考视觉材料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5. 列提纲。结合细读过程中的标注全面思考,简要写出相关背景、写作目的、受众,再整体思考,列出要分析的技巧,根据主次关系思考谋篇布局。

  确定好选文之后,如何确定相关语境、写作目的一直是我们的难题,该怎么办?这里将我们平时总结的一些方法列出,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注意:辨明语境、识别立场、理解写作目的,很!重!要!

  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只是停留在文章表层语意,就难以生成对文本整体意义的建构。可谓此处不明,满盘皆输。当然,这些需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经验和阅历见识,但是一些有效方法,也会帮助我们理解写作目的和背景语境。

  报刊评论、博客、新闻是我们日常所见各种媒体中比较常见的体裁,也是IB语言A:语言与文学课程5月大考Paper1的常见体裁,我们以这几类非文学文本为例,列出两个方法供大家参考。简单来说,就是找出动机,广泛联系,字词句间,深入品味。

  方法一:透过事件看本质,联系背景想目的

  在报刊评论中,作者常常会直接在文中交代写作缘由,考生要善于找到作者写作缘由或者说是“由头”。写作缘由是促发作者写作的动机,这一动机隐含了作者对某一事件或者现象的思考,而这一事件或现象往往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看似偶然事件背后的必然性,作者的写作目的一定跟这个必然性有关。写作“由头”往往不在文章开头直接揭示,而是由一段相关事件引发读者思考。

  比如《我对繁体字和简体字争论的看法》(发表于2015年3月《南方都市报》),开头写网上关于繁简字的段子,再引出其写作“由头”:

  几乎每年的两会,总有个别委员会提出恢复繁体字。我猜想,他们可能看到了网上很多人的诉求,加之这种提案比较安全……

  这里作者揭示了写作的直接原因,读者可以抓住这个“由头”,联系全文,深入思考这一事件的社会文化背景,表面是繁简字之争,实则关系到人们对中国语言文化正统性、权威性的认知与理解。其所针对的主要读者对象已经不是港台人士,而是内地发出恢复繁体字呼声的各种人群。

  再比如梁文道《空话——言语脱离现实之后的信任问题》(Paper1HL2015/5),文章由作者机场遭遇的小事引出,但是主要写作缘由则在后文,即与机场小事类似的、在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种种言语脱离实际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暴露了社会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面。作者写作目的是对这一系列现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发声并发出警示,信任匮乏、人情冷漠、虚伪横行、道德沦丧的社会终将令每一个人失去该有的温度。所以,从作者写作由头出发,找出其深层原因,我们离文章的社会文化语境就不远了,写作目的、读者对象也就能顺利得出。

  方法二:情感态度辨立场,字里行间识受众

  如果我们对文本的语言文字技巧风格有足够的敏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态度以及立场。可惜,这敏感度往往是我们的难点,不过,有意识地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也会降低理解文章的难度。下面列举几处关键点以供参考。

  首先,注意人称的运用。还是以梁文道《空话——言语脱离现实之后的信任问题》为例。

  满街的标语,我们当作装饰。课本上的教训,我们当作考试过关的口令。什么“国家名牌”、“免检产品”,我们当作是产品包装上的图画。

  这里的“我们”,指的是那些已经习惯不信任言词的人们,是作者想要说服、影响的读者,自然也可以用“你们”、“他们”,但是“我们”所起到的读者效果是丰富的,一是令读者联系自己,意识到自己也许就是“我们”之一。二是,这一句本来是对这一行为的批评,但是“我们”这一称呼,变批评为反思,读者看到的是一份诚恳的反思、心痛的自省,这样的语气自然更加“入耳”。所以作者巧妙地用“我们”这一人称,看似站在读者立场,强调的却是自己的观点。

  其次,词语运用的感情色彩也是需要注意的关键。以马未都一篇博客《葱油饼》为例。

  ……老伯成了网红,每天早起排队成了长龙,最夸张的是排队5个小时才能买上老伯的葱油饼。但老伯义薄云天,葱油饼仍卖5元一个,并无借势涨价。

  “义薄云天”形容老伯不涨价的行为,大词小用,但是却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葱油饼老伯诚实质朴的经营行为的由衷赞赏。

  ……勒令老伯停业。据网上说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整治约谈,雷厉风行如此这般。

  此处“勒令”,虽然是中性语,但却体现出老伯被无情排除在话语权之外,“雷厉风行”则是褒词贬用,讽刺了执法部门不近人情。

  通过对词语感情色彩的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及立场自然就明确了很多。

  另外,还要注意文中关键的句子。除了表示语意之间起承转合、因果联系的句子之外,还有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在一些记叙类文本(散文、通讯等)中往往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还有一类句子,比如非文学文本中那些形象化的句子,往往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态度立场。比如马未都博客《葱油饼》中:

  而我,久久盯着老伯驼背的姿态,看着炉火泛起一缕温暖的火苗,心中冷到了极点,如冬天提前到来。

  这句是全文的结尾,有三个形象,“老伯驼背的姿态”,“炉火泛起一缕温暖的火苗”,还有一个盯着老伯驼背看着温暖火苗的“我”,“心中冷到了极点”。眼见的温暖与心中的寒冷互相对比,令读者感到情感的张力,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是对老伯深深同情以及对城管行为愤愤不平。此句在结尾,也起到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之效。这些句子对考生理解作者立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样的句子也经常会出现在结尾作为全文收束,再如散体通讯《他的深圳故事》(Paper1HL2014/11),结尾句中也有一处“新贵”的形象:

  不远处,就是亚洲最大的观澜高尔夫球场,无数新贵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扭动腰肢,挥汗如雨,挥金如土……

  作者用了三个词“扭动腰肢,挥汗如雨,挥金如土”形容“新贵”,考生可以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再联系前文,不难看出这一句令文章在揭示深圳农民工边缘化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不仅表达了对农民工的同情,还批判了城市化进程中既得利益利者的自私冷漠,如此引发更多的人群思考农民工问题以及自身应该具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所以,考生如果把握住了这样的句子,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会更深一步。

  总之,理解文本背景语境、写作目的是文本分析之核心所在。我们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快速识别文化背景、把握写作目的,并且善于在字里行间理解作者的立场情感,那么在做文本分析的时候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IBDP的资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关于ibdp考试官网、ibdp语言课程等资讯,欢迎添加客服kewo11咨询!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120 苏ICP备17009794号-33 版权所有:南京课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Powered by marler.cn

在线留学评估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出国留学时间
计划在国外完成
高中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
在读学校
在读年级
在读专业
拟读专业
外语成绩
TOEFL
  • TOEFL
  • IELTS
  • GRE
  • GMAT
  • AEIS
为了能够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请您尽可能的将信息填写完整 提交评估 重新填写